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7周年,在第十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,我校学生代表参加了以“勿忘国耻 圆梦中华”为主题的“12·12 和平之夜”接力诵读活动。作为国家公祭日前后主题教育活动,“12·12 和平之夜”接力诵读已经举行了6年。本次活动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,南京报业传媒集团主办,以“金陵城殇”“不屈抗争”“铭记历史”“警醒后人”“祈愿和平”“圆梦中华”6个篇章为线索片段,通过线上线下联动,汇聚和平之声,守护历史记忆。

清冷的夜色中,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原副会长徐康英肃然而立,开始领读,身旁是神情肃穆的青年学子。
“日本人进城以后,杀人放火,把小娃用刺刀刺死。一进城的时候就到处找败兵,只要看到你手上有老茧,就说你是败兵,用绳子拴着到江边杀了。大屠杀,杀死多少人啊,大方巷那个河里都是死人。”
在领读者的引领下,我校学生以文字为灵魂、以声音为力量,进行接力诵读,字字血泪瞬间将人们的思绪拉回87年前那个至暗时刻。

记忆是凝固的历史,但它们不是静止的;声音是即时的情绪,但它们是可以被传承的。6个篇章,6位领读者——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原副会长
徐康英,“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”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的外孙女
夏媛,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吕晶,紫金草文化传播使者、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黄荭,全国“红领巾奖章”五星章、江苏好少年、在宁学生代表廖翌轩,南京电视台主播韩永联,与6位领读者一起,我校学生代表和其他青年学生一同,分别在中山门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挹江门丛葬地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汉中门丛葬地、和平门、中华门六个历史记忆之地接力诵读,从黑夜到黎明,倾听那段血与火的历史,用声音守护这座城。
诵读活动的最后,学生代表们朗读诗歌《和平颂》,表达着对死难同胞和革命先烈的无限哀思,更展现了对和平的珍视和矢志复兴的决心。

接力诵读活动现场还设置了“和平邮局”留言点,参与诵读的学生在和平主题的明信片上写下自己的感悟,盖上紫金草印章,投进邮筒。一封封寄托哀思与祝福的明信片,传递中国人民铭记历史、珍爱和平的理念。从最黑暗到最光明,在诵读中我们感悟历史,成为新时代和平的守护者。

守一座城,为和平发声;奠三十万殇魂,祭八十七年乾坤。我们在缅怀中涵养家国情怀,在悲痛中汲取前进动力。铭记,不只为民族的悲怆;纪念,只愿吾辈更加自强。(安全保卫与学生工作部 盈嘉供稿)
学生感悟分享:
“和平之夜”活动让我深受触动。站在历史的节点上,回望那段苦难深重的岁月,心中满是感慨,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,需要我们倍加珍惜。我们要铭记历史,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为了警示未来。只有不断从历史中汲取教训,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要肩负起维护和平、促进发展的历史使命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。让我们携手共进,共同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和平天空。——20421班王宁丽
当那象征着和平的烛光在黑暗中摇曳,仿佛是遇难同胞们不屈的灵魂在诉说着往昔的悲痛与对和平的渴望。曾经的战火硝烟虽已散去,但历史的伤痛永远刻在民族的记忆深处。在1937年的那场浩劫中,三十万同胞惨遭杀戮,那是一段黑暗到极致的岁月。如今,在这片土地上,我们以和平之名相聚,纪念逝者,警醒世人。每一束烛光都是对和平的祈愿,愿世界再无战争与杀戮,愿不同民族、不同国家都能在和平的阳光下携手前行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与参与者,更应铭记历史,传承和平,让和平的白鸽永远翱翔在蓝天之上,让正义与善良永驻人间。——21221班罗雪妍
参加“和平之夜”后,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。正如雨果所说:“鲜血不是甘露,用它灌溉的土地不会有好收成。”和平的种子需要爱与宽容来浇灌,需要我们用行动去捍卫。和平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内部稳定,更是全球的共同追求。当我们看到初放的花朵时感到无比幸福,同样,当我们看到人类善良之花冲破仇恨的冻土绽放时,那种幸福感更是无以言表,和平的道路上充满了挑战与艰辛,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,就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。让我们携手共进,用爱与宽容去化解仇恨与冲突,让和平的曙光普照世界的每一个角落。在祖国强盛的光芒下,我们依然心系天下。愿世界和平,永无战争。——22321班韩雨蔓